形态描述
形态 依据广西龙胜(4雄、4雌)标本。
成体:雄蛙体长62mm,雌蛙体长81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413。体扁平;头长略大于头宽;吻长大于眼径;吻部平扁,吻端钝圆,突出于下唇;吻棱明显,颊部几乎垂直,颊面凹入;鼻孔略近吻端,鼻间距大于眼间距;鼓膜很清晰,约为眼径之半,与第三指吸盘几乎等大;犁骨齿列略呈斜列,左、右列在内鼻孔内侧向后中线倾斜;舌长梨形,后端缺刻深。
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(约44%),前臂较粗壮;指吸盘长径大于横径,腹侧沟均明显,将吸盘分隔成背、腹面;指背面有半月形横沟,吸盘端部较尖,指背面较腹面大,指腹面略成三角形;第三指吸盘与鼓膜几乎等大,第一指吸盘小;指长顺序为3、4、2、1,指扁,指侧缘膜窄或不明显;关节下瘤大,指基下瘤明显;第一指基部内侧之内掌突为长椭圆形,无外掌突;婚垫上成细颗粒状。后肢长,约为体长的1.8倍,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吻端,胫长略超过体长之半,左、右跟部显然重叠;足长略短于胫长;趾端与指端同,吸盘略小而窄长,末端稍尖;第五趾略长于第三指;趾间近全蹼,第五趾内侧及第一、第二、第三趾外侧的蹼达趾端,第四趾及第二、第三趾之内侧以缘膜达趾端;外侧踱间蹼达蹠基部;关节下瘤明显;内蹠突卵圆形,无外蹠突,无跗褶。
头体背面和前肢的皮肤光滑;上眼睑后半部、颞部、后背部以及后肢背面有白色小刺粒,-般雄蛙的多,雌蛙的少;鼓膜边缘有-圈小白刺粒,颞褶厚;颌腺上有密集的小白刺;体侧有疣粒,自腋后至腹部外侧疣粒上有小白刺,有的个体则无。胸腹部皮肤光滑;股后下方有扁平颗粒状腺体,且相连接;咽喉部外侧和口角下方之外声 生活时背面绿色,自吻端至体后端以及体两侧有十几个棕色大斑点,多近圆形,排列不规则;沿颞褶部棕色,颌缘亦有棕色斑点;在眼前角之间有-个小白点;四肢上棕色横纹明显,股、胫部各有4-6条,跗、蹠部棕色横纹-般与胫部的相对应。腹面灰白,咽喉及胸部满布棕色云斑,-般咽胸部的密集,向后逐渐稀少;蹼膜橘黄色;婚垫灰白色。
第二性征:雄蛙体略小,前臂粗壮;有婚垫;有1对咽侧下外声囊;下唇缘及声囊内侧有小白刺;腹部无雄性线,背侧部位雄性线明显;胸部有小白刺。
卵;剖视雌蛙(CIB 603501号),腹内卵已发育成熟,卵径2.5mm,乳白色。
变异:各地标本背腹面的棕色斑均有多少、大小之变异。观察贵州印江的1只雄蛙仅胸侧有少数白刺,雷山的2只雄蛙则无刺;广西的3只雄蛙中有2只无刺,1只仅胸侧有刺。以上各地的采集日期相差不大,但小白刺之有或无和多或少均有差异,雌蛙相同部位无刺,这可能是雄蛙性征的表现之-。囊很明显。
成体:雄蛙体长62mm,雌蛙体长81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413。体扁平;头长略大于头宽;吻长大于眼径;吻部平扁,吻端钝圆,突出于下唇;吻棱明显,颊部几乎垂直,颊面凹入;鼻孔略近吻端,鼻间距大于眼间距;鼓膜很清晰,约为眼径之半,与第三指吸盘几乎等大;犁骨齿列略呈斜列,左、右列在内鼻孔内侧向后中线倾斜;舌长梨形,后端缺刻深。
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(约44%),前臂较粗壮;指吸盘长径大于横径,腹侧沟均明显,将吸盘分隔成背、腹面;指背面有半月形横沟,吸盘端部较尖,指背面较腹面大,指腹面略成三角形;第三指吸盘与鼓膜几乎等大,第一指吸盘小;指长顺序为3、4、2、1,指扁,指侧缘膜窄或不明显;关节下瘤大,指基下瘤明显;第一指基部内侧之内掌突为长椭圆形,无外掌突;婚垫上成细颗粒状。后肢长,约为体长的1.8倍,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吻端,胫长略超过体长之半,左、右跟部显然重叠;足长略短于胫长;趾端与指端同,吸盘略小而窄长,末端稍尖;第五趾略长于第三指;趾间近全蹼,第五趾内侧及第一、第二、第三趾外侧的蹼达趾端,第四趾及第二、第三趾之内侧以缘膜达趾端;外侧踱间蹼达蹠基部;关节下瘤明显;内蹠突卵圆形,无外蹠突,无跗褶。
头体背面和前肢的皮肤光滑;上眼睑后半部、颞部、后背部以及后肢背面有白色小刺粒,-般雄蛙的多,雌蛙的少;鼓膜边缘有-圈小白刺粒,颞褶厚;颌腺上有密集的小白刺;体侧有疣粒,自腋后至腹部外侧疣粒上有小白刺,有的个体则无。胸腹部皮肤光滑;股后下方有扁平颗粒状腺体,且相连接;咽喉部外侧和口角下方之外声 生活时背面绿色,自吻端至体后端以及体两侧有十几个棕色大斑点,多近圆形,排列不规则;沿颞褶部棕色,颌缘亦有棕色斑点;在眼前角之间有-个小白点;四肢上棕色横纹明显,股、胫部各有4-6条,跗、蹠部棕色横纹-般与胫部的相对应。腹面灰白,咽喉及胸部满布棕色云斑,-般咽胸部的密集,向后逐渐稀少;蹼膜橘黄色;婚垫灰白色。
第二性征:雄蛙体略小,前臂粗壮;有婚垫;有1对咽侧下外声囊;下唇缘及声囊内侧有小白刺;腹部无雄性线,背侧部位雄性线明显;胸部有小白刺。
卵;剖视雌蛙(CIB 603501号),腹内卵已发育成熟,卵径2.5mm,乳白色。
变异:各地标本背腹面的棕色斑均有多少、大小之变异。观察贵州印江的1只雄蛙仅胸侧有少数白刺,雷山的2只雄蛙则无刺;广西的3只雄蛙中有2只无刺,1只仅胸侧有刺。以上各地的采集日期相差不大,但小白刺之有或无和多或少均有差异,雌蛙相同部位无刺,这可能是雄蛙性征的表现之-。囊很明显。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外形与花臭蛙Odorrana(Odorrana)schmackeri较相近,但龙胜臭蛙鼓膜与第三指吸盘几乎等大;上眼睑、体背后部及后肢背面均有密集小白刺;雄蛙体长55mm以上,雄雌体长差异较小。
生物学
生物学资料 该蛙生活于海拔1000-1500m的林区。6-7月多栖息在山溪旁边的悬崖陡壁处,常蹲于很大的岩石上,有的甚至蹲在又高又陡的岩壁上,而在平缓的溪段极少发现。1960年7月7日晚曾在广西龙胜发现1对抱对者,查看采到的4只雌蛙标本,已产卵和尚未产卵者各2只。1963年5-6月在贵州雷山采到4只标本,其中3只雌蛙已经产卵。根据以上情况,龙胜臭蛙的产卵季节主要在6-7月。
海拔范围
国内分布